來源:齊魯網作者:我來說說複製鏈接2014-10-02 00:33:10 [提要]書畫家口中廣為稱贊的硯臺叫做砣磯硯,也叫金星雪浪硯。在煙臺市長島縣南長山街道,記者見到了砣磯硯的雕刻技藝傳承人——王守雙。

  書畫家口中廣為稱贊的硯臺砣磯硯
  齊魯網10月1日訊 書畫家口中廣為稱贊的硯臺叫做砣磯硯,也叫金星雪浪硯。在煙臺市長島縣南長山街道,記者見到了砣磯硯的雕刻技藝傳承人——王守雙。
  王守雙介紹,砣磯硯之所以好用,是因為它的構造和別的硯臺構造不一樣,它有絹雲母百分之三十五,綠泥石百分之四十,還有百分之二十的石英,這決定了它軟硬適中,所以研墨時間短,而且研出的墨比較細。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報道,砣磯硯獨特的屬性取決於它的原材料,鼉石。而這種石材只有在大海當中的一座孤島上才能找到,這座島便叫做砣磯島,是王守雙老人的家鄉。
  王守雙是土生土長的砣磯人,現在住在長島,這個砣磯島這個島在整個渤海灣當中地里位置非常特殊,它的南邊和北邊的島都是成雙成對的,南邊有南長山島北長山島,有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北邊有大欽島小欽島,有南皇北皇,都是成雙成對的,就砣磯島是它一個獨苗。這麼些島,長島十八個島,唯獨砣磯島出這個石頭。
  在長島生活了74年,王守雙對於家鄉砣磯島有著深沉的情感。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坐船兩個小時回到大海深處的家鄉看一看,同時也不會忘記到砣磯硯的石材開采處進行探望。
  王守雙說,幾十年來,人們遍尋了整個砣磯島,在地表能夠找到的鼉石開采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位於海島西側懸崖下麵的一片區域。這裡距離島民居住的村子比較遠,人跡罕至。而當王守雙再次來到這裡卻發現,採石的陸路通道已經沒有了。
  下船之後,王守雙找到了以前他曾經開采鼉石的地點,他說這裡曾經有一個三角形的洞穴,鼉石開采都在那個洞里進行。
  王守雙與一種名叫鼉石的石料打了一輩子交道。在懸崖下麵這個一百平米不到的石灘上,他手中的鎚子曾經無數次的落下。對於如何取得一塊上乘的硯臺原石,他有著最豐富的經驗。他介紹,石頭首先看色澤,深青色密度大的比較好,原石的色澤、質地和尺寸非常重要,可以直接決定一塊硯臺的質量,而砣磯硯的特別之處正是在於良好的使用性。
  “選材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是一塊好石頭,你哪怕是挖一個窩,那也是一塊好硯臺。它不是石雕,它是硯臺,所以作為硯臺來講第一個首先得實用。”王守雙說。
  也正是砣磯硯的出眾實用性,使它在二百多年前由海島百姓的日常書寫用具一躍成為宮廷藏品。據記載,乾隆皇帝曾在一次潑墨書寫時偶然間使用了砣磯硯,並立刻對其贊嘆有加,隨後為其賦詩一首:“駝基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須誇馬肝。設以詩中例小品,謂同島瘦與郊寒”。大意為,砣磯硯和端硯如同賈島和孟郊兩位詩人的詩作風格一樣,各具千秋,互有特長。而這首詩也正是片頭那首詞句的典故出處。乾隆皇帝御用的那方砣磯硯一直被受藏在故宮博物院當中,而王守雙與砣磯硯的正式結緣也是因為這方硯臺。
  王守雙介紹,1978年,剛剛改革開放,有一位外國客商到故宮參觀,看到那方托磯硯,就說能不能大量購買這種硯臺。後來工作人員就打聽,這個硯臺哪來的,最後知道是山東有個砣磯島,是這裡產的。就把這個事安排島上辦,可是那會兒沒有雕刻人員,鎮長就問自己能不能成立個廠子生產砣磯硯。其實自己那會兒是木工,是造船的,領導木工的手藝總比別人什麼不會強,就從那開始,就開始弄砣磯硯。
  從那時開始,王守雙的人生與砣磯硯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從最初的簡單雕刻到深入研究,王守雙對於每一塊所得到的石料都會有著深刻的揣摩,他認為雕刻的過程幾乎是在賦予石材另一種生命。
  在王守雙看來,如何最大程度的發揮石料原始的形態,通過雕刻激發石料本身的靈性,是他一直所追求的。雕刻的工藝蘊含著創作者閱歷的積累和對於文化的理解。
  如今,七十四歲的王守雙最為關心的是砣磯硯雕刻技藝的傳承,他認為綜合性人才的匱乏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父親的熏陶下,王守雙的女兒如今已經投身到砣磯硯雕刻技藝的傳承上,繪畫、寫作、書法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是她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而王守雙也希望幾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砣磯硯能夠不斷延續它的生命和價值。(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 原標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m44mmnd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